tit xygk
&
学院新闻

4项国奖!国商青年闪耀“挑战杯”全国赛,用青春回答时代之问

 在南京的深秋,青春的热度点燃赛场。

  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圆满落幕,共有来自全国472所高校的1283件作品入围决赛。

  在这场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的盛会上,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再传捷报,共斩获6项国家级奖项。其中,国际商务学院包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成绩耀眼,展现了国商院青年学子锐意创新、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成为嘉庚荣光的重要组成部分。

洞见现实的温度,回答时代的课题

  在众多参赛项目中,我院团队凭借前瞻性选题与深厚研究实力脱颖而出。

  一等奖项目《奔赴县域,不止“中转”:基于8省116县的“县漂”青年流动趋势与青年友好型县域构建研究》

团队成员:柴若瑶 喻瑾宸 冯天瑞 陈奕君 林晖 李杼静 张瞳 张诗羽

指导老师:连智华 姚祖婵 吴丹丹

以青年视角切入县域发展议题,首次提出“县漂青年”概念。团队历时一年半,跨越8省116个县,构建全国首个“县漂青年数据库”,识别“过渡者、挣扎者、归来者、扎根者”四类青年类型,系统揭示县漂群体的流动逻辑与结构张力。

  研究提出“让青年留下来,让县域活起来”的系统方案,为中国式城镇化注入了青春智慧与时代温度,最终斩获国家级一等奖。

  二等奖项目《亲密不再?青年“搭子文化”的流行趋势与亲密关系替代现象研究——基于13100份样本的社会调查》

团队成员:阮园霞 高婷 詹佳雯 戴轩睿 陈佳慧 王雪如 苏银鸿 邵梓睿

指导老师:连智华 柳志鹏 林晨萍

聚焦当代青年的社交变迁。团队基于8省12市13100份样本与近900次深度访谈,提出“场景化情感补偿模型”和“搭子社交亲密关系评价体系”,并形成“四层次青年社交健康策略”。

  研究兼具理论深度与社会关怀,为青年心理健康与社交生态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在众多参赛项目中,我院团队以研究的深度与现实关怀脱颖而出。

现场直击:舞台灯亮处,青春正登场

  南京大学方肇周体育馆内,灯光交织、热潮涌动。主体赛布展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展板竖起、模型归位、设备闪烁,每一个细节都凝结着数月的心血与汗水。

  我院学子们分工协作、全情投入。有人反复调试展示设备,有人仔细整理展板资料,还有人轻声演练答辩稿。 她们的神情专注而笃定,那是信念的光,也是青春的模样。随着赛程临近,参赛团队陆续检录入场。整齐的队服、坚定的步伐、明亮的眼神,构成了体育馆里最动人的风景。登台前的每一分每一秒,她们都在打磨细节、调整状态,只为在聚光灯下呈现最好的自己——既展现专业的力量,也展现青春的锋芒。

不止于答辩:科创开放与文化嘉年华燃动校园

  赛场之外,“科创开放日”与“中外文化嘉年华”同步启幕,创新与文化在这里交汇,激情与灵感在此共鸣。各地学子以科技为语,以文化为桥,让世界听见中国青年的声音,让青春在思想与创造的交响中闪光。

从“参赛”到“参悟”:新商科的另一种答案

  对国商学子而言,“挑战杯”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种态度。它让课堂里的知识落地成思想的行动,让理论真正走向社会现场。

  近年来,国际商务学院始终以“新商科·国际化·数智化”为方向,推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教育创新。从品牌出海、绿色制造到县域经济和青年社会治理,我们引导学生用国际视野理解中国问题,用科学方法回答时代之问。

挑战落幕,青春继续

  赛事终有落幕,挑战从未停步。每一次登台,都是成长的节点;每一段征程,都是青春的注脚。

  愿国商院青年学子始终心怀热爱,奔赴山海;让创新成为信仰,让梦想照亮前路。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撰文:刘娟  摄影:参赛团队


logo

©Copyright SIB 2003-202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网站内容

text lxwm
text xmt
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