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 xygk
&
学院新闻

“端午香囊传安康”——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国际商务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中心工会端午节活动圆满举办

为传承千年文脉、厚植家国情怀,5月21日下午15:00,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国际商务学院与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中心工会于经管A#415会议室举办了“端午香囊传安康”主题活动。

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佳节之一,不仅是承载民俗记忆的文化符号,更是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精神图腾。本次活动以民俗体验为载体,引领教职工在粽香与艾韵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让跨越两千余年的爱国精神在新时代校园中焕发光彩。

溯源千年文脉:解码端午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内核

活动伊始,教工支部书记以“屈原投江”的悲壮典故为切入点,深刻阐释端午节“祛病禳灾”的民俗表象下,所蕴含的“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思想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端午节不仅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现场通过讲述粽子“角黍投江祭忠魂”的传说、香包“驱邪避疫佑安康”的寓意,让教职工深刻认识到:端午文化不仅是挂艾草、戴香囊的习俗集合,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爱国、求索、团结”基因的集中体现。随后,工会为教职工分发粽子,让这份裹着糯米清香的文化记忆,在舌尖与心间双重浸润。

手作香囊寄安康:在经纬之间传承文化根脉

香包制作环节中,教职工们选取艾草、菖蒲、薄荷等具有驱邪寓意的天然香料,在彩布与丝线的经纬交织中,将对安康的祈愿缝入针脚。“香囊亦称‘容臭’,早在《诗经》中就有‘容臭遂兮,佩之则吉’的记载……”工会主席朱苓侨老师现场科普香包的历史渊源,从先秦“辟邪之物”到明清“定情信物”,一枚小小香囊串联起千年民俗脉络。教职工们或低头专注穿针引线,或相互交流“平针绣”“锁边缝”技巧,在协作中重现传统手工艺的细腻与温度。当绣着“端午安康”“福泽绵长”的香包逐一成型,氤氲的药香中既凝结着对家人的牵挂,更饱含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每一针都是对文明根脉的打捞,每一线都是对家国情怀的编织。

以节为媒聚合力:让文化认同滋养校园精神

活动尾声,工会主席朱苓侨在总结中强调:“端午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底色。”随后,工会为参与者发放包含粽子、咸蛋等元素的端午礼盒,将节日关怀与文化传承一同送到教职工手中。在集体合影的镜头里,教职工们佩戴着亲手制作的香包,笑容中洋溢着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此次活动以“文化传承+爱国教育+团队建设”三维融合为特色,既让教职工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到传统文化的肌理,更通过屈原精神的当代诠释,将“家国天下”的情怀深植人心。未来,工会将继续以传统节日为支点,撬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杠杆,让端午的艾香、粽子的米香、文化的墨香,共同氤氲成校园文化建设的动人画卷。

撰稿:吴奕霏 程昭君 摄影:朱苓侨 审核:刘莉 陈艺杰

logo

©Copyright SIB 2003-202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网站内容

text lxwm
text xmt
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