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 xygk
&
基层团支部

青春三下乡|关注西部乡村青年生育情况,助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题记: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其中的一个关键是构建生育支持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以支撑人口高质量发展。加快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有力支撑,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乡村。

近年来,我国人口生育形势不容乐观。为探寻及了解影响西部乡村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因素,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国际商务学院“生生不息”实践团队跨越1300公里,远赴西部代表地区——贵州展开田野调查。

团队成员深入基层走访 摄影:陈刚

团队成员历时8天,深入基层,走访了贵州省遵义市仁怀茅台镇岩滩村、桂花村,播州区苟坝村、花茂村、汇川区娄山关村等十个村庄,聚焦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探讨当下生育面临的问题,争取从多角度、多维度感受到人民群众的真实所想,以群众角度出发看待问题。累计对276名村民、村干部等展开访谈,录音时长达67小时,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查乡村生育情况。

根据各村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村里新生儿出生率都存在降低,两三千人的村庄,每年新生儿数量都在10个左右。就连经济发展较好的茅台镇整体出生率也降低了20.46%。在调研走访的276个样本中,生育成本是影响农村青年生育决策的主要因素之一。

团队成员与苟坝村村民黄女士进行访谈 摄影:陈刚

7月30日-31日,团队成员在调研苟坝村新婚青年家庭的过程中观察到,不少青年夫妇在生育决策上更倾向于生育一个或不生,这主要源于他们对未来生育后生活开支的忧虑。对于产假时间,32岁的李女士则表示现在158天的产假还是有点少,希望能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到周岁,之后再考虑重返工作岗位。这一观点,深刻反映了当前青年群体在面对生育决策时的复杂心态与经济考量。

团队成员与花茂村村主任杨丹丹进行交流 摄影:陈刚

8月1日上午10时,“生生不息”实践团队来到花茂村,与村主任杨丹丹及村委会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据悉,花茂村总人口5116人,2024年上半年新生儿数量为10多个。生育考量中,经济因素与政策支持间的平衡影响着家庭的生育意愿。花茂村村民郑先生养育有一个孩子,他向团队成员表示家庭需要同时承担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的责任,会有一定的经济压力。工资收入虽然能维持基本开销,但在某些情况下仍显紧张,需要精细规划家庭财务。无独有偶,在调查的这些村民中,几乎每一个人都提到了鉴于当前的家庭经济状况,会更加谨慎地做出生育决定。

“生生不息”实践团队通过多渠道的深入了解,团队成员发现尽管各村委会与卫生站均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生育政策的红利在特定群体(如有单位的妇女)中已初见成效,如产假、育儿假的延长及生育津贴的发放等。然而,政策的惠及面与实际落地效果仍存提升空间,尤其是对广大农民群体而言,其享受的福利措施尚显不足,我们期盼未来政策能进一步优化,以实现更为广泛的公平与普惠。

在生育支持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资金层面的不足问题尤为突出,这不仅限制了激励措施的充分实施与改进,也间接影响了农民生育的积极性。同时,农村人口的外流现象加剧了青壮年劳动力的短缺,使得生育政策的宣传难以触及并有效影响农村青年群体,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生育信心。

以花茂村为例,村委会在探访中发现部分村民对国家的生育政策及相应福利知之甚少,这无疑是导致政策愿景与实施流程之间存在偏差、政策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弥补这一信息鸿沟,花茂村村委会积极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建立微信网格群并结合线下走访与线上通知的形式,力求将政策动向传达至每户每人,这一做法为其他村庄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借鉴。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青年一代的婚育观念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晚婚(甚至不婚),晚育(甚至不育)”的生活方式,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青年群体对于个人自由与发展的追求,也揭示了农村生育领域所面临的复杂挑战。晚婚率与不婚率的攀升,无疑增加了生育决策的不确定性,为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

所以,团队成员分析,若要实现生育政策的全面落地与农民生育信心的有效提升,需从政策优化、资金加强、宣传创新及观念引导等多个维度入手,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农村生育领域所面临的挑战。

团队成员与娄山关村村民谢女士进行访谈 摄影:陈刚

团队成员与茅台镇村民王先生进行访谈 摄影:陈刚

“优生优育”成为了贵州农村青壮年的第一选择,孩子课外补课、培训已成为许多家庭的常态。面对“起跑线”不断前移,家长焦虑。娄山关村26岁的王女士认为,如今时代在不断的变化,年轻人的观念也在不断的迭代更新,希望给孩子更好的发展资源,更多的重心将会放在一个孩子身上。从而放弃了二胎的想法,让他们可以更加专注于一个孩子的培养。茅台镇王先生也深感与沿海地区相比当地教育资源的不足,想让孩子去更好的学校上学又买不起学区房。一个班60余人,一个老师难以兼顾到每个学生,孩子作业教不来,难以避免要给孩子补课,不管是一节课300元的课时费还是城里学区房的高房价都觉得压力山大。

西部乡村的生育环境有待优化,乡村振兴更具挑战。

“生生不息”实践团队总结了影响西部农村青年生育意愿的因素:生育成本过高、惠难及农村的生育支持举措、生育决策权的转移、教育环境内卷,师资稀缺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农村社会的生育决策与行为,对乡村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过为期8天的田野调查,我们认识到促进生育不仅是政府之责,更需全社会共担其任。针对这些问题“生生不息”实践团队提出优化生育支持体系路径与对策,包括加速完善生育保障体系,全面提升配套措施服务水平;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壮大发展,缓解有孩家庭养育负担;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助力实现教育公平;多方协作共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环境。

同样,作为“00后”的我们也更能感受到当下的政策中心还是放在“育”和“养”上,缺乏针对青年恋爱结婚的实质性政策。未来婚姻变迁对生育的影响不能被低估。考虑可以在婚姻和恋爱给与一定的补贴和激励措施外,拓展和丰富年轻人的交友服务和平台,推进全生命周期的科学的婚恋教育,以及为青年进入婚姻提供更有保障的住房和就业市场。

对此我们认为,社会各界应当紧密协作,致力于构建一个更为包容与扶持的环境,确保每一个年轻家庭均能深切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与支撑,进而激发其生育意愿,助力人口结构的持续优化与健康发展。我们应共同努力,营造一个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为年轻一代的成长打造一个充满爱意与希望的理想环境。与此同时更好地促进东西部协同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团队成员合影 摄影:陈刚

撰稿:柴若瑶 刘晨旭  摄影:陈刚

logo

©Copyright SIB 2003-202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网站内容

text lxwm
text xmt
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