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银花朵朵开”三下乡队伍,前往宁德市古田县吉巷乡北垱村和古田县城西街道宝峰村,开启了与银耳种植户的实地对话。这次探访,不仅让团队深入了解到当前的银耳种植情况,更让人看到银耳产业面对的困境。
团队走访了吉巷乡北垱村和城西街道宝峰村的两户银耳种植户,与他们促膝长谈,深入挖掘银耳种植背后的产业现状。两户银耳种植户均有着不短的种植经历。第一户种植户二十几岁便踏入银耳种植领域,现种植规模达15万袋每年;第二户种植户则有着十七八年的种植经验,目前种植规模约40万袋。多年的种植经验让他们对银耳的生长特性有着深刻的认知,也成为当地银耳产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两户种植户的成本构成大体一致,均包含菌包材料、人工、水电等。由于今年原材料成本较前几年有所下降,从原先3元降到2.5元。不过,人工成本在个体农户的成本占比却也不小,管理、修菌等环节依赖人工,且个体农户缺少机械化、规模化的支撑,面对菌种质量问题,往往都各自承受着其中的成本与风险。且今年的市场行情不佳,银耳的收购价普遍偏低,相比于前几年的20元收购价,今年已经降到了15元,收益下滑明显。第二位农户更是直言今年销售困难,银耳剩余多,收入的稳定性大不如前。 在对话的过程中,发现个体银耳种植户的销售渠道多为与收购商接洽,销售渠道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
高温、暴雨等自然灾害是农户共同面临的威胁,但在银耳产业里菌种问题更是担心的重中之重。农户强调“一旦菌种出现问题,解决难度大,很多银耳都萌发不出来。而且菌种出了问题,供应商只能少量赔偿,甚至不赔偿,损失都是自己承担。”而且北垱村和宝峰村进行银耳种植的多为五六十岁的老人,种植技术依赖多年经验积累,为经过专业培训,整体村里的银耳产业机械化程度有限,虽在拌料和装袋技术采用机械化,但接种、管理等关键环节仍依靠人工,面对自然和菌种问题的应对能力弱,技术的应用不足也使银耳种植难以规范化、大规模可持续生产。
在团队的探访中发现,种植户的期盼普遍统一。他们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支持、技术培训、小额农业贷款等。同样了解到,农户们对电商等新渠道虽有认识,但因担心快递成本、操作难度等原因未有尝试,期待政府能够助力拓宽销售渠道。
此次三下乡实践,团队深入了解银耳种植户的实际情况,与农户深入对话,从种植到销售,从成本到收益,从困境到期盼,清晰了解到银耳种植户在产业发展的努力与挑战。实践队伍表示,将整合调研信息,针对性地探索能够帮扶个体种植户的方案,为推动当地银耳产业贡献力量。
撰文:陈嘉婧 摄影:陈嘉婧 审核:谢德鑫 陈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