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八宝印泥的历史文化价值,探索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创新转化路径,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漳韵印新实践团队近日展开为期一周的深度调研。7月11日至18日,这支由国际商务学院师生组成的实践队深入闽南文化腹地,通过实地考察、技艺体验和产业调研,全面记录这项有着三百余年历史的传统技艺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可能。
漳州八宝印泥起源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独特的工艺以艾绒、金箔、蓖麻油等八种珍贵原料,经过选料、研磨、调配、搅拌等三十余道复杂工序精制而成。其成品不仅具有色泽朱红、气味芬芳的特点,更以浸水不化、火烧留痕、色泽长新的独特品质闻名于世,历史上曾作为贡品进献朝廷,至今仍在海内外书画界享有盛誉。
“漳韵印新”实践队员们首先前往漳州市八宝印泥有限公司,实地探访这项非遗技艺的制作奥秘。工作人员详细介绍道,艾绒作为主要原料,需从优质艾叶中反复筛选提取,其品质直接影响印泥的弹性与保存年限;而蓖麻油则需用多种中草药浸泡五年以上,方能用于制作。在展示区,一款以漳州黄玉石为器皿、漆画工艺为外包装的精品印泥格外引人注目。据了解,这种漆画工艺同样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经过数十遍边打漆边水磨的复杂工序,才能呈现出立体浮雕的艺术效果。从原料到包装,每一方印泥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现场还展示了多种融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让传统技艺以更亲民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在古色古香的传统制作工坊内,实践队员们近距离观摩了八宝印泥的制作过程。工坊四周悬挂的书画作品上,都钤盖着用八宝印泥制作的印章,朱红的印迹历经岁月依然鲜艳如新。匠人们现场演示了从原料处理到成品捶打的全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是对原料配比的精准把控和数万次的人工捶打。工作人员特别强调,印泥的养护也大有讲究:使用前后都需要用配套工具沿容器边缘上下翻挑,切忌顺时针或逆时针搅拌,以免破坏内部纤维结构;即使不常使用,每半年也需翻动一次,这样才能保持印泥内部组织均匀,延长使用寿命。这些传承数百年的使用智慧,正是八宝印泥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久弥新的重要保障。
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漳州市八宝印泥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通过产品创新、跨界合作及文化传播等方式,推动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公司不仅在印泥制作与包装上精益求精,更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借助直播带货、跨界联名等新模式提升品牌影响力。其曾与其他香水品牌合作,在瓶盖设计特殊纹理,使消费者可用印泥拓印个性化图案;同时推出融合企业文化的衍生品,如印有传统拓印图案的文创服饰,进一步扩大品牌认知。不仅如此公司还注重社会效益,与多所院校合作开展社会调研、文化参访及游学活动,通过教育传播深化公众对印泥技艺的理解。这种“产品+文化+体验”的立体化营销模式,为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此次深度调研,实践队员们不仅系统掌握了八宝印泥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更深刻体会到中华传统工艺所蕴含的匠心精神与文化自信。调研团队表示,将充分发挥国际商务专业优势,从品牌建设、文创开发、数字化传播等多个维度,探索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的创新融合路径。
撰稿:刘欣宇 张明宇 赵苇苇 摄影:陈刚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