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 xygk
&
校园文化

古田银耳产业的传统与创新交织之路

2025年7月22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银花朵朵开”三下乡实践队,前往中国食用菌之都博物馆、福建省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宁德晟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参访。从博物馆展厅到企业,深入了解银耳产业的变化与发展,从传统种植到智能化生产,深入了解银耳产业的特色创新道路。

 

古田县食用菌博物馆是银耳产业的“时光机”承载着古田人与银耳共生的千年智慧。展馆内,陈放着早期农户的种植工具,现代工厂的智能化设备模型;陈列着手写的菌种培育笔记,被国家认证的产业奖牌。讲解员介绍,古田银耳的种植可追溯到百年前,最初是农户的自给自足的滋补品到如今发展为全产业链值近300亿的支柱产业。在这里,我们读懂了“世界银耳看中国,中国银耳看古田”的底气,它来源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更源于代代相传的种植技巧和文化认同。博物馆里那组“38个开放种植品种”的展示墙,彰显着古田菌菇产业的多样性,也见证着古田人对自然馈赠的珍视与探索。

实践队参访了福建省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宁德晟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的生产模式虽有不同,但都共同指向产业升级这一核心概念,天天源扎根传统,探索农户和企业的利益联结;晟农利用科技,用智能化破解传统种植的痛点。

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银耳产业链中游的代表企业,其与农户的合作模式折射出产业发展的状况。企业通过收购农户的菌种、提供技术指导,构建“企业+农户”的协作模式。农户遵顼传统经验种植,企业则承担深加工与市场对接角色。这种模式既保留了农户的生产主体性,又通过企业的集中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晟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科技种植的未来发展图景。经队员的访谈,在这里,银耳恒温生产,通过臭氧消毒、紫外线杀菌、超声波雾化等技术,实现了365天恒温恒湿培育。从菌棒制作到采集加工,全机械化与智能化操作,让银耳的品质更稳定,利用冻干技术锁住新鲜,产品远销海外。同时企业线上线下多渠道布局,“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模式,科技赋能农业。

团队非常荣幸能够拜访到古田食用菌发展中心陈主任,团队成员就近日参访农户的内容进行询问。陈主任答道,古田银耳产业并不存在单一的瓶颈,而是由产业链各环节的小限制聚合成的系统性问题。针对传统种植模式下农户分散、深加工率低;年轻劳动力流失;电商冲击等问题,陈主任表示,政府始终以“降本增效、扩大规模、提升品质”为抓手,引导企业农户协作,鼓励企业承接农户难以完成环节;利用“数据大脑”推动数字化转型,对农业保险等政策精准发力。以“以点带面”的引导思路,政府、企业和农户三方协作,拓宽销路,提升附加值。

此次三下乡实践,不仅看到了传统古田银耳产业的坚守,还看到银耳产业的转型和探索。从农户的大棚到企业的智能恒温系统,从初级农产品到高附加值的衍生品,古田银耳正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复杂的市场,以不断的尝试适应发展变化。

撰文:陈嘉婧 摄影:陈嘉婧 宋思雨 审核:谢德鑫 陈艺杰

logo

©Copyright SIB 2003-202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网站内容

text lxwm
text xmt
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