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 xygk
&
学生党支部

走进贵州:聚焦西部乡村生育,寻找破困发展之道

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的重要性,特别是构建生育支持体系,旨在减轻生育、养育及教育的成本负担,以此推动人口的高质量发展。加速形成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对于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近年来,我国面临着生育率下降的问题,农村地区——传统上的生育主力区域——也正遭遇生育、养育和教育方面的困难,这使得农村年轻人不愿或不敢生育,从而加剧了人口问题。为了探究西部乡村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国际商务学院的“生生不息”实践团队远行1300公里至贵州进行实地调研。

实践启程,肩负使命赴遵义

面对国家优化生育政策的春风,农村地区却依旧面临着出生人口数量低下、年轻人普遍不愿步入婚姻殿堂及承担起养育下一代责任的困境。这一现象,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激发了青年学子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这一背景下,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国际商务学院的“生生不息”实践队,带着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关切与思考,踏上了前往贵州省遵义市的征程。肩负着深入了解和探索西部农村地区生育现状与现实困境的使命,实践队决心通过实地探访,对话当地村民,收集第一手资料,以期揭示影响农村生育率的深层原因。

从播州区枫香镇的花茂村、苟坝村到娄山关村,实践队将足迹遍布这些充满故事的村落,与当地居民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我们将倾听他们的声音,记录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忧虑与期待。通过这次实践,我们希望能够为理解当前农村生育问题提供更丰富的视角,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贡献青年学子的智慧与力量。

团队成员于机场合照

对话村民,捕捉真实生育意愿

为了了解村民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团队在实践过程中多次寻找村民进行深度访谈和对话。在走访苟坝村结婚青年家庭时,团队发现许多年轻人表示“能不生,就不生”,担心生育带来的经济压力。32岁的李女士表示,虽然产假有所延长,但仍希望陪伴孩子到周岁再继续工作。在娄山关村采访中发现,多数受访者皆称:“当下生活压力沉重,养育孩子的成本极高,即便有政府的相关补贴,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依旧负担沉重。而且唯恐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故而不如不生。”同时,26岁的黄女士在访谈中表示:“我现今正处于事业的上升阶段,如果此时生孩子,就需要离开工作岗位将近一年,这无疑会对我的事业造成重大冲击。”通过走访近40户家庭,实践团队发现,娄山关村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年轻父母观念的变化、教育成本昂贵以及生育支持体系覆盖率低等。多数年轻人在外务工,常住年轻人不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生育意愿受限。此外,教育资源缺乏、教育成本攀升对年轻家庭构成巨大压力。生育支持政策未能有效实施,覆盖率低,家庭难以享受到政策优惠,导致生育成为一种负担。

团队成员与苟坝村村民李女士进行访谈 摄影者:陈刚

团队成员与娄山关村村委会主任陈天祥进行访谈 摄影者:陈刚

团队成员与娄山关村黄女士进行访谈 摄影者:陈刚

纵观访谈,探寻背后真实原因

在实践队走访多个村庄后发现,乡村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有:生育成本的高昂、当地生育宣传的匮乏、当代婚育观念的转变等。这每一个原因都直接影响着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生育决策。这些问题不仅是当地村民的困扰,也反映了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对于乡村来说,孩子出生后的奶粉、尿不湿等日常用品开销,随着孩子的成长,玩具、书籍等物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经济压力如影随形。从幼儿园开始,为了让孩子接受较好的教育,家长们不惜花费重金购买学区房,或者支付高额的学费选择私立幼儿园。到了中小学阶段,各种课外辅导班、特长培训班的费用更是让家庭预算捉襟见肘。不仅如此,生育成本还体现在女性职业发展的受限上。许多女性在孕期和哺乳期不得不暂时离开工作岗位,这不仅会导致收入减少,还可能影响职业晋升的机会,甚至在重新就业时面临诸多困难。面对高昂的生育成本,一些家庭选择推迟生育,甚至放弃生育二胎、三胎的计划。

在团队成员走访中发现当地的生育宣传匮乏,这使得许多居民对生育政策一知半解,甚至存在误解。在社区中,几乎看不到有关生育优惠政策的详细介绍,也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为居民答疑解惑。这种匮乏不仅体现在宣传渠道的单一上,仅有的一些宣传也往往形式刻板、内容枯燥,难以引起居民的关注和兴趣。例如,简单的传单发放,往往被人们随手丢弃,而缺乏互动性和针对性的讲座,参与人数寥寥无几。由于生育宣传的不足,村民对于生育能带来的福利和保障缺乏清晰的认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育意愿。许多家庭在面对生育决策时,因为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持,而显得犹豫不决。

与此同时,当代的婚育观念发生的巨大的转变。在过去结婚生子被视为人生必经的重要阶段,是一种传统和责任的体现。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发展。他们追求事业成功、个人兴趣爱好的满足以及生活品质的提升,认为过早或在未准备好的情况下结婚生育会限制个人的自由和发展空间。随着对婚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愿意为了结婚而结婚,而没有稳定、满意的婚姻关系,也会降低生育的意愿。

破解困境,营造生育友好环境

在探寻到乡村生育率下降的缘由之后,我们团队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拟定了相关举措,期望能够化解当下的困局,携手共建一个生育友好型的社会环境。

首先,政府应大力投入资源,通过出台一系列的财政政策来降低生育成本。比如增加生育津贴和育儿补贴的发放,依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和生育子女的数量进行精准补贴,同时在税收方面给予多子女家庭优惠,减轻经济压力。对物价进行合理调控,特别是涉及婴幼儿的商品和服务,确保其价格合理,让家庭能够负担得起。在教育领域,加大投入力度,新建更多的公立幼儿园和学校,提供充足且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对教育费用进行适当补贴或减免。

其次,地方要加强全方位的生育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兴的网络平台,进行广泛且深入的生育政策宣传;组织专业团队深入社区和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比如举办讲座、座谈会,设立咨询热线,为民众解答疑惑;创新宣传内容,以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方式传递生育政策和相关知识。

最后,注重引导当代婚育观念的转变。在学校和社会层面加强婚育教育,让人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婚育价值观。积极传播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通过各种文化作品展现家庭和子女带来的幸福与温暖,举办相关活动评选和表彰美好家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企业也要承担社会责任,为职工创造有利于婚育的工作环境,社会舆论应当倡导尊重每个人的婚育选择,消除对婚育的歧视和偏见。

通过此次对贵州省的走访调研,团队不仅深入探究了西部农村地区的生育现状与现实困境,还更加清晰的认识到此次实践活动的深层意义。作为调研团队,我们更有责任将这些问题和需求传递出去,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西部农村地区的生育情况,积极参与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为推动农村生育环境的改善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农村地区也能迎来生育的春天,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的振兴。

撰稿:方晓蕊 李晨嘉  摄影:陈刚

logo

©Copyright SIB 2003-202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网站内容

text lxwm
text xmt
公众号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