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曁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发扬五四精神且探寻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来的历史进程变化,和“一带一路”政策影响下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7月14日上午国际商务学院“泉新泉意”实践队一行8人在付胜勇老师的带领下从厦门出发前往泉州开启实践之旅,以福建省泉州港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度调研。
实践队的首站是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该馆既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到泉州港(又名“刺桐港”)的历史。在10-14世纪的泉州,以良好的港口设施,便利的海陆联通,发达的外销商品,先进的造船技术和完善的海洋贸易管理机制,成为帆樯林立、蕃商云集的东方大港---刺桐港。运载中国陶瓷、丝绸、日用品,和装载国外香料、珠宝的中外商船,在这个港口穿梭进出。为了发展海外贸易,一系列港口和码头在泉州蜿蜒的海岸兴建起来,包括外港的石湖码头、沿江的江口码头等,它们各自发挥作用,并以港口群组合成为著名的刺桐港。海外贸易的发达,极大地刺激了泉州制造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10世纪以后泉州各县区出现许多陶瓷、纺织业等专业生产基地。同时,随着刺桐港的地位日益突出,泉州成为海外贸易进出口商品的转运中心和集散地。
随后,“泉新泉意”团队还前往参观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红色经典电影海报展。在海报展中,通过一张张鲜艳的海报了解到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每个时代独特的印记,海报从革命、生产、改革等多个方面折射了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光辉历史进程。
最后抵达了位于开元寺的“泉州湾古船陈列馆”,馆内有1947年从后渚港出土的宋代古船。古船体现了当时泉州先进、独特的造船技术,船上运载的文物体现了当年繁荣的海外贸易。
虽是短暂的半天旅程,但却领略了泉州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对泉州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泉州是个包容开放的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泉州港不仅是货物的贸易港也是世界文明交融的场所。从古至今,它始终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独树一帜。